商标作为与“三农”联系最为密切的知识产权,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推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新时代,新气象。近日,记者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采访,听到了很多关于运用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的精彩故事,看到了当地群众利用地理标志商标摆脱贫困走上幸福之路的一幕幕动人场景。
散发着醇香的“紫色名片”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宁夏成为国内外首屈一指的优质酿酒葡萄产地。2002年,宁夏贺兰山东麓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总面积20万公顷。2014年,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证明商标成功注册。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宁夏举全区之力发展葡萄酒产业,先后有40多家酒庄的300余款葡萄酒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得奖项,葡萄酒因此成为宁夏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如今,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全自治区助力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
“相对于其他产业,葡萄酒产业链内容更为丰富,有100多个环节,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更多。酒庄发展到哪儿,就能带动哪个区域的老百姓脱贫。”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酒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徐军表示,“除了加工、种植、销售等环节,当地群众还可以到酒庄做导游、从事酒庄餐饮等服务行业。”
位于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移民集中区的立兰酒庄占地1600亩,与移民村原隆村仅一渠之隔。原隆村是从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搬迁来的。每年立兰酒庄的用工需求约3万人次,其工人大多来自原隆村。34岁的回族村民海富贵6年前从西海固搬到原隆村,在立兰酒庄担任机械员,每个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资。他的妻子在酒庄餐厅工作。家里的3亩土地流转给酒庄,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25岁的大学毕业生马成云同样是从西海固搬迁过来的。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酒庄从事管理工作,每月工资6000多元。马成云对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有自己的思考,对职业生涯也有着明确的规划。他笑着对记者说:“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让我对全家人过上小康生活充满信心!”
据统计,目前宁夏全区葡萄年产量达到13万吨,可酿酒1.2亿瓶,直接带动当地5700户、2.5万贫困人口就业。葡萄酒产业为移民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工资性收入近9亿元、人均3140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成为宁夏农民就业增收的主导产业。
享誉国内外的盐池滩羊
盐池县素有“中国滩羊之乡”的称谓。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滩羊独特的品质。盐池滩羊肉质细嫩、无膻味、味道鲜美、脂肪分布均匀,是国内外肉羊中的极品。2005年,盐池滩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
“我们建立了‘企业 基地 农户’的龙头带动型、‘合作社 协会 农户’的协会拉动型、‘支部 党员 农户’的支部推动型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盐池县副县长徐情根介绍。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滩羊产业作为全县农业富民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依托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壮大特色品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有效推动精准扶贫。
强奋林是盐池奋林农畜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该公司建立了滩羊养殖基地。强奋林与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根据帮扶协议,每户贫困户每拿出100元入股可领养一只滩羊,3年后退回本金还能收入360元。
“我们重点培育壮大产业扶贫龙头企业,集中打造特色产业种养基地,组建了盐池滩羊产业发展集团公司,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产业协会,实行统一商标使用管理和价格指导。”徐情根说。近年来,该县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滩羊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制定了滩羊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滩羊从养殖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将滩羊产业和电商物流、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在延链增值上下功夫,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宁鑫生态牧场负责人冯欢告诉记者:“盐池滩羊肉价格从2004年的每公斤14元至16元增长到2016年的每公斤50元至52元,增长了两倍多。”据了解,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也从2004年的1567元提高到2016年的8532元。
目前,全县共培育涉农龙头企业33家,发展滩羊专业示范村30个,建立滩羊农民专业合作社273个,建成标准化滩羊养殖园区326个,研发滩羊系列产品48种,实现年销售额5.6亿元。2016年全县农业户数4.3万户,滩羊养殖户8500户,从业人员6.2万人。滩羊产业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辐射带动了95%的贫困户,以滩羊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对群众增收贡献率达到80%。
2016年,盐池滩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品牌价值达到67.28亿元。2017年,养殖盐池滩羊入选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品牌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去年9月,盐池滩羊肉作为宁夏唯一供应食材走上G20杭州峰会的餐桌。今年9月,盐池滩羊肉再次被安排到金砖五国会议的餐桌。
(记者 栗世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