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事业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行——访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指明了未来破浪前行的正确航向。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4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健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项事业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如何评价知识产权制度40年发展历程,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道路?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

  应运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回顾40年发展历程,申长雨用三句话阐释知识产权制度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独特作用:一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二是国际贸易的“标配”,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历史记录下这项制度的演变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加快自身经济发展,邓小平同志作出了“专利法以早通过为好”的果断决策。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专利法,于次年4月1日起实施。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出台,将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知识产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申长雨表示,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一步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制度引进到适应国情、根植本土的重要转变,一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陆续制定出台并多次修订完善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建立起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同时,不断完善司法和行政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和知识产权法庭,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下,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持续迸发。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名列第17位,成为首个跻身全球前20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40年来,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知识产权运营体系不断健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得到培育壮大,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产值超过1万亿元,有力地支撑了特色产业和精准扶贫;2017年度专利、商标、版权质押融资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累计2万多家企业完成国家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高校、科研院所及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不断加强,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益持续提升。我国在众多领域研发掌握并成功运用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加快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直面挑战,融入全球化潮流

  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各领域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进步。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知识产权领域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如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尚不能很好地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知识产权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知识产权保护效果与社会期待仍有差距,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尚未充分显现等。

  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靠进一步改革发展来解决。申长雨指出,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申请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但还不是知识产权强国,基础型、原创型、高价值核心专利,以及知名品牌和版权精品相对不足,知识产权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矛盾依然存在。如何推动知识产权数量质量协调发展,加快由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的转变,仍然是知识产权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推动知识产权注册审查速度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知识产权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效果差,是经济发展中另一个困扰我国创新主体的突出问题。对此,申长雨表示,下一步将配合立法机关推进相关法律修改进程,不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特别是要通过提高立法标准和执法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产权维权难问题,努力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从不断加强到全面从严转变,为创新主体提供更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保障,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保护知识产权,中国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定的。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知识产权如何更好地服务对外开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合作和知识产权相关问题日益复杂。只有通过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才能有效解决知识产权权利确认、技术扩散、惠益分享以及侵权盗版等世界性问题,实现对创新成果的有效保护。”申长雨表示,中国愿意和国际社会一道有效维护多边体制,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起构建开放包容、平衡有效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服务世界各国创新主体。

  拥抱时代,奋力展现新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申长雨表示,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两步走”战略部署,在抓好现有各项部署的落实、确保到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上,要认真谋划面向新时代的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制定工作,使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接续推进、压茬进行。从2020年到2035年,力争经过1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知识产权强国,使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使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力的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

  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要推动实现“五个转变”。

  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更好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积极构建集“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依法对各类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进行严格保护,努力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从不断加强到全面从严转变,进一步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完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多渠道盘活用好知识产权资源,大力发展以专利为支撑的创新型经济,以商标为支撑的品牌经济,以原产地地理标志为支撑的特色经济和以版权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努力实现知识产权运用从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打造竞争新优势。

  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知识产权机构改革,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综合效益,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统领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充分利用一系列合作机制,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朝着开放包容、平衡有效的方向发展,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从积极参与向主动作为转变,以全面开放格局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更好地支撑扩大开放。

  “面向新时代,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加有力支撑。”申长雨说。(知识产权报 记者 王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