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下称《纲要》)颁布实施的6周年,知识产权创造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据统计,2013年,我国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达82.5万件,同比增长26.3%,占三种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首次超过1/3,发明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逐步提升;同时,我国去年的商标注册申请量达188.2万件,同比增长14.15%,著作权登记超过100万件,延续了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势头。
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之所以能够不断涌现,一方面在于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打破了片面追求数量和增速的观念,加快了调整和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在于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愈发认识到知识产权创造的质量是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的“顶梁柱”,真正使得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说,自2013年6月至今,是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工作由重数量重速度向重质量重效益转变的关键。
完善顶层设计 优化创造结构
去年,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部际联席会议发布的《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中,把“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放在首要位置,提出要改进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审查管理工作,完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体系,引导知识产权创造主体从注重知识产权数量向注重知识产权质量转变,促进提升知识产权价值。
以专利工作为例。近年来,随着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但并不是专利强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多个场合均指出,与专利强国相比,我国的基础型、原创型、高价值和拥有核心技术的专利相对比较少,这就需要不断努力,进一步提升专利的质量。
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提升专利质量,国家知识产权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总体的思路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于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加大对低质量专利申请的监控力度,严把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审查质量标准。
相关的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据统计,201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位居三种专利之首,且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占三种专利总量的34.7%,5年来首次超过1/3。我国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9万件,占国内总量的54.9%。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表示,我国专利工作正在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提升转型,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更加稳固。企业专利的整合培育与优化运作,已经从早期主要富集于科学技术密集度大、创新成果更新率快、知识产权敏感度高的通信等产业,扩展和延伸到了能源企业及一般产业。这表明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已渗透和覆盖了各行各业。
转变工作模式 加强政策引导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谋划和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离不开知识产权强省、强市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在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层面,越来越多的地区引导知识产权创造工作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提升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今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2013年我国省(市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的排名情况。其中,首次跻入前十的安徽省表现抢眼,以4241件发明专利位列第八,在知识产权创造、特别是专利创造工作上的“安徽速度”令人眼前一亮。安徽省知识产权局局长周宏告诉本报记者,从几年前“眉毛胡子一把抓”式地大力推动专利申请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到近年来通过规范全省专利资助政策、遏制非正常专利申请等措施引导专利工作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安徽省在促进专利申请质量提升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据了解,安徽省知识产权局在广泛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规范专利资助政策的指导意见》,引导全省的专利申请工作重心向提高质量、扶持转化和优化环境转移。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安徽省一级的专利资助政策已调整为只对发明专利进行资助,各市县也开始逐步将资助政策由专利申请阶段调整到专利授权阶段,将发明专利作为重点资助对象。
通过鼓励与遏制并施的工作方法,安徽省的专利创造质量近年来有了显著提升。据统计,2014年前4个月,安徽省共提交发明专利申请1.0388万件,居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65.0%,高于全国平均增幅50.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2位。截至今年4月底,安徽省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9件,同比增长47.6%。
而在推进商标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我国许多地区也在通过提升商标创造质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在湖北,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全省驰名商标孵化库,首批257户入库企业直接享受工商部门的“定制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更多的湖北名标精品走向全国;在福建的滨海县城石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研究制定了从出口外向型企业的培育到商标国际注册的帮扶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大对企业注册、使用和管理马德里国际商标的指导力度,截至去年底有约70家企业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成为石狮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实施创新驱动 提升质量效益
从《纲要》颁布实施至今,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也经历了一个由追求数量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型的过程。特别是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的高地,不但反映企业研发能量,更攸关企业维权主张及实施效益。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今年最新发布的报告中,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兴通讯)再次凭借2309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在以拼技术为游戏规则的通信业,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储备已成为中兴通讯通往全球化市场的“门票”。中兴通讯副总裁、首席法务官郭晓明说:“知识产权战略是公司最核心的战略,知识产权资产是中兴通讯最核心的资产。”
正是秉承这样的战略选择,中兴通讯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投入巨大、量多质优。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兴通讯已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超过5万件国际专利申请,有效国际专利拥有量达1.6万件,其中涉及标准的LTE基本专利超过800余件,全球占比13%。众多覆盖国际通讯技术标准的基本专利,以及覆盖通讯产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专利,使得中兴通讯拿到了英、法、德、美等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市场的“入门券”。
与中兴通讯类似,刚刚在第三届北京市发明专利奖评选中斩获特等奖的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汽福田)也是通过提升专利质量、激励知识产权创造而尝到了甜头。北汽福田总经理王金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汽福田此次获奖的专利“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副水箱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相关技术匹配在福田重卡、客车等产品上,连续两年累计销售124.89万辆,该技术的零部件产品销售金额约20.23亿元。
无论是政策的引导还是企业自发的行动,因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的提升而最终受益的终究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随着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创造工作进一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必将使知识产权工作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拉近我国与知识产权强国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的距离,并最终能够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出更为强劲有力的支撑作用。(知识产权报 实习记者 崔静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